生與不生,最一開始的決定



要不要生孩子,一直是我心中搖擺不定的決定。想必對很多年紀跟我相當(跨過35歲的高齡產婦界定鴻溝)的女性朋友來說,也是如此。

越往四字頭奔去,生理時鐘滴答滴答在耳邊迴盪的聲音越響,體內卵子數量彷彿也隨時光沙漏的沙不斷瀉落越來越少。
先不談能不能順利懷孕,
「啊啊,我若錯過了生育時機,將來會不會後悔?」我不只一次這樣問過自己,但到底,我要因為這個「怕後悔」而下決定嗎?這樣跟看到某樣曾想過要買的商品剛好在特價,便趁特價買了再說的狀況有什麼不一樣?商品買了還可以有七天鑑賞期,孩子不是,他或她將會是一輩子的牽絆,我們想清楚了嗎?
討論過無數次,雖說整體而言,兩人的態度都是順其自然,但細部來說史一直很持平,兩種選擇各佔50%,我反而在要與不要的兩個極端不停擺盪,這時候就會羨慕起意志堅定留在其中一端的人,非常確定要生積極去備孕,或非常確定不要生並為此結紮。
為什麼我會猶豫不決?若是如此,那代表我也沒這麼想要吧,我的想要只是被「將來可能不會有」而影響了吧?
前年夏天史在露營區工作時,我待在拖車的家負責家務,久違不用忙著移動的日子,有大把時間沈溺在閱讀和追劇,曾因太喜歡一部小說讀到廢寢忘食,還對下班回家飢腸轆轆的史說:「如果你可以行光合作用就好了,煮飯好麻煩喔⋯⋯」
那一陣子剛好是我想生孩子的高峰期,本想說可以開始來備孕了,結果一部喜歡的小說像照妖鏡,我才驚覺自己尚未準備放棄時間的自由。畢竟,老公還可以讓他自行覓食,但小孩不行。如果照那時整天只吃兩個蘋果就飽,一讀書就進入一種禪定封關的狀態,不是小孩可能會餓死,就是我會有許多埋怨。
一下子,躍躍欲試的卵巢與子宮就熄火了,再度進入「不要生」的休眠期。
之後去了愛爾蘭,都柏林的租屋狀況和生活環境,都讓我們非常確定這不是我們想養育小孩的地方。務必兩份薪水才負擔得起的房租,生小孩已不是順其自然的選擇,而是必須避免的可能。理性上知道,但感性上,年紀,對,又是可惡的年紀,總讓我陷入那個到底要不要生的問題迴圈。有時候忍不住覺得,如果,我再年輕個十歲(或老個十歲)才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呢,但現在像是必須跟逃避已久的債主面對面似的。
然後有一天,指針又慢慢盪到想生的那一側,就是突然一個想法,想說我們來試試好了,反正又不是說想生就生得出來,至少試試,四十歲前不管結果如何,我們都願意接受。四十歲後史就去結紮,一勞永逸。
身為供應精蟲的一方,史深知我搖擺不定的態度,於是他說過幾個月若我還是如此想法,我們再來試著造人。下了決定後身心清爽,抱持開放的心態,想說2021年一月正式上工。
去年十月底,就在史剛換新工作的三個禮拜後,我一個心血來潮心有靈犀,突然想要買驗孕棒來驗一下,這頗反常,因為生理期其實還在加三減三的正常範圍內,也沒有不適,更何況我們那一陣子只有一次沒避孕。
説不上來的直覺,就只是想確定,確定沒有。
試紙插入尿杯中等待結果,第一條紅線跑很快,心想果然如此,這條線符合我的篤定,第二條線差了零點零零幾秒也跑出來時,我傻眼,不敢置信,但下一刻開心如煙火般從心底深處迸發,我才知道自己原來對當媽媽這件事是有期待的。
按捺驚喜,先清一下腸胃排遺,洗好手,小心翼翼輕拿試紙走到門外,史正準備看F1賽車還什麼賽車的,猶豫要不要偷偷將他的反應錄影,但太想直接告訴他了,便說:「你要當爸爸了!」
於是,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類當場石化,臉上肌肉並無拉扯出喜怒哀樂,雙眼圓睜直視我,大概幾秒後,猶如剛上完油的機器喀喀喀轉動說:「吧啦吧吧啦,I Love it!」(好啦,我忘記他說啥了⋯⋯)
總之,這個不算突然的突然,按下我們之後一連串的人生軌道重組開關。
風風火火地搬回德國、待產、催生、難產到終於生產、與奶量的拼搏、與睏意的纏鬥⋯⋯總總都在被她小手握住時化成一抹清淺笑容。
我心想:這隻手,將來可以做好多事情,但不管做什麼,都會幫媽媽按摩吧?(拜託拜託,幫妳阿爸一起分攤)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