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獨遊,不勇敢?三種旅行的啟發。



看到很多文章不斷提倡獨遊的好,有時候多到讓我覺得:好像要一個人旅行,才是真的勇敢?才叫作真的背包客?

我曾經有過和兩個旅伴開一台車的一個月旅行,一個人幾個月的旅行,還有和另一半長達快半年的旅行。

那段和旅伴的遊西澳之旅,至今仍是我很懷念的美好回憶。有旅伴的好就是什麼事都能分著做,舉凡找景點,查地圖,找住處,煮飯,開車,記賬,我們已演練出一套默契。

她們都是刻苦耐勞的背包客,也是很好的旅伴和朋友,我們三人的旅行,常常都很歡樂開心。

若要說有什麼不對勁,那便是少了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。畢竟我們開車在一起,吃飯在一起,玩樂在一起,放鬆在一起,睡覺在一起,一整天除了洗澡和上廁所,我們三人幾乎分秒不離。

漸漸的我對這樣的三人行感到窒息,她們可能也察覺到我開始變得陰陽怪氣,有時時候會想要躲到沒有人的地方,獨自呼吸新鮮空氣。或是特別早起,享受一個人的沈默安靜。

於是,恰當拿捏團體和自我個體的微妙平衡,調試和旁人近距離相處的壓迫感,是我在這趟旅行學會的最大收獲之一。

回想第一次一個人的旅行,我有如驚弓之鳥,特別容易緊張兮兮 ; 像是小心翼翼地一再檢查航班時間,或是身上貴重物品是否都還在身邊。

全然得靠自己單打獨鬥的規劃旅程,查詢當地大眾運輸,尋找落腳處,用癟腳的英文溝通問路,提防東西被扒被偷,試著融入當地文化。

好像被打通任督二脈,放大你的眼耳口鼻心的感受力,很容易覺得世界和本我個體產生某種連結,這是段自我成長的突飛猛進期。

經歷過這一段的旅程後,由內而外,我的自信著實增加不少。一人飽全家飽的簡單模式,少了顧忌與妥協讓人更是自由自在,忍不住大肆讚揚一個人旅行,好處多多。

只是,和有旅伴的旅行相反,一個人旅行很容易有太多太多獨處的時間,多到都可以算出自己的頭髮有幾根,毛細孔有幾個,都數完之後免不了開始品嘗,寂寞那又苦又酸的味道。

開始想家,想朋友,想念家鄉的飯菜,想念原本逃離的舒適區的林林總總。然後開始質疑自己為什麼要出走?為什麼要一個人旅行?

好像一下子從原本對獨遊的熱戀期一退就退到冰河期。但此時更需要趁勝追擊,因為這會是“轉大人”的關鍵時刻。

『路越是難走,走到之後越是歡欣。』尤其是一個人走,走出舒服的羽絨床墊,在扎腳的礫石間找出圓潤的花崗岩。

寂寞教會我們:出走離開後,什麼叫你最想念,是哪個人?哪些平常常做的事?哪些堆在房間角落的收藏品?這樣的發現會讓人釐清什麼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,重新排列心中的優先順序,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。

和“契合另一半的旅行”這種好運可說是可遇不可求,但如果真的遇到了,可得好好珍惜把握。

他或她會比一般的旅伴更懂你,更親密。

明明是兩個人的旅行,卻同時兼顧一個人旅行的彈性自由,和有旅伴旅行的陪伴與分工合作。

可以在想獨處的時候不用解釋的安靜,想有人陪伴時交流分享,想和其他旅人打成一片時更易敞開心。

所有旅行的疲憊不堪,是兩個人一起苦中作樂。措手不及的臨時突發狀況,是兩人一起想辦法。所有發生的好的壞的,都是兩人一起面對與承擔。

你不想堅強的時候,他借給你肩膀。

他憤憤不平的時候,你轉移他目光。

你想發懶放空的時候,他陪你無所事事。

他想冒險挑戰的時候,你和他一起瘋狂。

多了一個人幫忙看照你的迷糊健忘,多一個人穩住他的即興行程規劃,多一個人拉住你的衝動魯莽,多一個人讓他可以安心的啤酒無限歡暢。

你和他像是彼此的鏡子,映照出自己的弱點和強項,互相補足各自缺乏的,發揮原有拿手的。這不是依賴,是兩個獨立個體對彼此的了解與深深的信任。

像是彈鋼琴,只有右手或左手一樣可以彈出主旋律,但卻不比雙手合彈時來的變化多端,美妙動聽。和契合的另一半旅行,讓可以和所愛的人一起分享的沿途美景更加美麗。

我想,情侶在結婚前可以先來一趟自助旅行當作試金石,如果他或她可以是不管旅行兩三天,一個禮拜,或一個月的好旅伴,那麼他或她將會是漫漫的人生旅途中的好伴侶。

每一種旅行方式,都不會減少旅行給人的啟發與感動(除了難掌控的人為因素,像是有公主病的旅伴之類的)。每一種旅行,也都需要有不怕和現實碰撞的勇氣。

如果能有天時地利人合的好旅伴,當然值得慶幸恭喜,但如果不得不的一人上路,也是一種學習,不用害怕,因為路上所遇旅人八成都是一個人獨行。

不論是和數名旅伴旅行,一個人旅行或和契合的另一半旅行,只要能心安自在,隨遇而安。著重於改變視野,而不是轉移視線,那就是專屬個人的最棒的旅行。



Comments